当代水墨艺术的黑白相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由传统水墨画发展而来,一千多年的历程可见其由内至外、由外而内不断地刷新了集体审美标准和视觉经验,并且生成自身文化的话语张力和价值逻辑。可以说,当前所使用的“水墨艺术”这一概念,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期待与历史期待,兼具着面向传统与面向当下的双重维度,积蓄着本体延续与对外拓展的多重力量。水墨,并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形式与表现手法,也不再简单地成为一个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更不是传统的文化谱系学上的一段新文本,而是一个意义生长又遍布多种可能性的问题场。作为这个深沉同时开放的场域,当下的水墨艺术正不断接受着新一轮话语介入的再阐释。

当代水墨艺术的黑白相

正因如此,“黑白相”展览直击一批四川美术学院年轻的水墨艺术家作品,意在强调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时期,青年艺术在整体趣味上呈现出的巨大变化。他们不同于前辈,或是取材于漫画、插图、卡通,或是利用新科技和新媒材的手段,或是从网络世界中找寻虚拟化的精神体验,而且,他们逐渐抛却前辈们对于宏大叙事、历史题材的描绘,转向自身生活状态、社会现象、人类生存境遇等问题的思考,尤其是,他们试图摆脱艺术美学和媒介技术本身的局限,从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学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方向,重组日常生活的思维角度和视觉经验。

这些参展艺术家所创作的一批新水墨作品无不透露出以观念为先的实验状态,并且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的滋养下,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前卫的文化问题都被转换为以信息的形式传播,以商品的形式消费。尽管他们对于水墨艺术的体验才刚刚起步,仍旧在传统与当代、历史与前卫的伯仲之间小心翼翼的取舍,但此展览恰为这场浩浩荡荡的艺术浪潮摄下一张黑白相,且于历史意义之外记录着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里此人此境。

“黑”“白”乃中国当代艺术的两色体系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讲究五色体系:“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但是其中以“白色”为根基,“黑色”为归宿,意思说白色和黑色是五色中的基础色,最根本的色彩。传统水墨画从一开始就讲究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创作方式,提倡摒弃五色绘画的工匠技艺,“黑白”被视为中国画精神的典范。

时至今日,在纷繁芜杂、色彩斑斓的当代艺术语境中,提出“黑白”两色的概念,并不是提倡艺术作品回归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思维方式,更不是反对色彩的重要性,而是“水墨”艺术的本性使然。“黑白相”的概念不仅加强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联系,而且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进一步突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身份,突出中国艺术自身的观念和精神价值。

当然,展览中不乏色彩丰富的作品,但是它们同样具备鲜明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艺术的表述观念。中国艺术家如果不用中国式的思维逻辑去创作,即不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与自尊原则,将很难与全球艺术展开平等的对话。于是,“黑白”两色的形式强调和价值扩张成为面对全球化艺术格局的必然产物,在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中突显“黑”“白”两色体系的概念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追求的一种中国精神、中国观念和中国方式。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由传统水墨画发展而来,一千多年的历程可见其由内至外、由外而内不断地刷新了集体审美标准和视觉经验,并且生成自身文化的`话语张力和价值逻辑。可以说,当前所使用的“水墨艺术”这一概念,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期待与历史期待,兼具着面向传统与面向当下的双重维度,积蓄着本体延续与对外拓展的多重力量。水墨,并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形式与表现手法,也不再简单地成为一个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更不是传统的文化谱系学上的一段新文本,而是一个意义生长又遍布多种可能性的问题场。作为这个深沉同时开放的场域,当下的水墨艺术正不断接受着新一轮话语介入的再阐释。

正因如此,“黑白相”展览直击一批四川美术学院年轻的水墨艺术家作品,意在强调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时期,青年艺术在整体趣味上呈现出的巨大变化。他们不同于前辈,或是取材于漫画、插图、卡通,或是利用新科技和新媒材的手段,或是从网络世界中找寻虚拟化的精神体验,而且,他们逐渐抛却前辈们对于宏大叙事、历史题材的描绘,转向自身生活状态、社会现象、人类生存境遇等问题的思考,尤其是,他们试图摆脱艺术美学和媒介技术本身的局限,从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学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方向,重组日常生活的思维角度和视觉经验。

这些参展艺术家所创作的一批新水墨作品无不透露出以观念为先的实验状态,并且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的滋养下,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前卫的文化问题都被转换为以信息的形式传播,以商品的形式消费。尽管他们对于水墨艺术的体验才刚刚起步,仍旧在传统与当代、历史与前卫的伯仲之间小心翼翼的取舍,但此展览恰为这场浩浩荡荡的艺术浪潮摄下一张黑白相,且于历史意义之外记录着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里此人此境。

“黑”“白”乃中国当代艺术的两色体系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讲究五色体系:“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但是其中以“白色”为根基,“黑色”为归宿,意思说白色和黑色是五色中的基础色,最根本的色彩。传统水墨画从一开始就讲究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创作方式,提倡摒弃五色绘画的工匠技艺,“黑白”被视为中国画精神的典范。

时至今日,在纷繁芜杂、色彩斑斓的当代艺术语境中,提出“黑白”两色的概念,并不是提倡艺术作品回归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思维方式,更不是反对色彩的重要性,而是“水墨”艺术的本性使然。“黑白相”的概念不仅加强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联系,而且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进一步突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身份,突出中国艺术自身的观念和精神价值。

当然,展览中不乏色彩丰富的作品,但是它们同样具备鲜明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艺术的表述观念。中国艺术家如果不用中国式的思维逻辑去创作,即不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与自尊原则,将很难与全球艺术展开平等的对话。于是,“黑白”两色的形式强调和价值扩张成为面对全球化艺术格局的必然产物,在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中突显“黑”“白”两色体系的概念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追求的一种中国精神、中国观念和中国方式。

水墨材料与当代观念生成新关系

“黑白相”展览作品从中国艺术的精神和方式出发,试图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增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身份与艺术史。可以说,这一类新艺术的探索已经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实践西方各类艺术的方法,而是凭借图像时代的特征和艺术媒介论的发展,从“画什么”转为“传播了什么”,以至于作品重视回归和提炼中国艺术的当下的承载状态。一方面,东西方信息的便捷和观念的冲击,已经渗透于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初始思维之中;另一方面,广义的艺术教育体系使得这代年轻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目的论与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时尚”、“流行”、“大众”似乎成为最有效的表现方式。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一代从业者是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共同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呈现自己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制衡方法。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新水墨体验是建立在纵览古今、横贯中西的艺术思考之上,面对几千年的“水墨”属性,试图与当下的中国艺术精神和观念发生新关系,这一点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案例上显得尤为明显。

孙文将水墨画与装置相结合,特别是将“水墨”重新放置于“水”中,刷新了架上绘画的观看角度,在似与不似之间产生水墨艺术的新视角和新的阐释方式。

余洪波的作品在“黑”“白”两色体系的关照下,使用皮纸和特殊工艺的方式来消解传统水墨画一笔了了的简单技艺,并且吸取当代艺术的图像观念,增强了新水墨转换的视觉效果。

曾国庆的作品带有浓重的版画意味,却是完全用水墨材料达成的,水墨材料面对西方材料和西方绘画语言时,仍然显得灵活有余、传神达意。

郝建涛的作品更是集中体现了水墨材料与西方材料直接碰撞的方式,水墨成为了西方绘画语言中的组织者和中坚元素。

郝量的作品更不是传统工笔画的延续或传承,残碎的画面构成、斑驳的背景形式感与主体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间中,以致消解了绘画的绝对性和唯一性,立足于特定时空维度中的当下性表达。

王永成的作品形式似乎是最典型的水墨艺术,实质上他却选用了传统水墨画最不常见的材料??绢。在这个比熟宣纸更难施展水墨特性的材料上,他于写实与写意、浓墨与淡染之间拓展了水墨材料的使用空间和阐释维度。

李志坚看似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者,但是他选用的江南园林题材与灯笼装置的结合十分巧妙,观者不仅在惯常角度中阅读了其作品全貌,而且透过灯笼装置营造了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意境,向观者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毋庸置疑,观者在观看时已经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画者在绘画时已经消解了其对作品进行阐释的唯一有效性,以至于水墨材料经由当代观念的艺术转换后,生成一种属于中国精神逻辑的新关系。

展示空间与本体空间的双重拓展

水墨艺术在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手中显得越来越多元。一方面,在展览的组织形式上,延续了水墨概念的扩张道路,不仅将架上绘画、装置等多种样式的作品罗织其中,而且使这一展览中的水墨概念进一步由原来的艺术语言的形式特点与工具的符号特征向文化资源拓展,展现了水墨概念所代表的视觉倾向和艺术观念。另一方面,伴随着对于水墨概念更精神性要素的提出,试图将水墨资源的运用与发掘由水墨使用人的文化身份,转向运用水墨、观赏水墨,甚至更广泛集群的视觉经验传播中去,以致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关注与本土话语的问题。

这两方面正说明了水墨艺术在观念表达的基础之上,对展示空间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空间是作品的重要环节,同时又在展示空间的革新基础之上,对水墨本体空间的界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展示空间与本体空间双重拓展的过程是交互的、循环的、连带的,甚至相互推进的。

从画种期待、文化期待到当下符号经验的消费期待,从水墨材料在当代观念推动下的语言转换到水墨艺术在展示空间和本体空间双重维度中相互演进,都是在添砖加瓦、抛砖引玉,实质上以“黑”“白”两色体系为概念的中国文化精神这块“和氏璧”才是水墨艺术发展的核心价值。

今天在中国,在全球文化的格局中,尽管我们对水墨时时心向往之,但是只能站在特定的时空节点上提供一张小小的黑白相,仅仅诉说着此时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