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导学教案

第一课时

《猫的故事》导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本课生字、生词。

2、反复阅读,复述故事。

3、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提高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看题注,识记作者: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 、 家、 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本文选自《 》。

2、标注段号,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划标注读不准或者不理解的字音字义。

(自己动手查字典,小组内交流解决生字词。)

3、下列句子如何理解?小组内讨论后总结

⑴如是者数日。

⑵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⑶除了调和(tiáo hé)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左道旁门。

⑷不稍宽假 。

⑸稍予膺惩 。

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

⑺天地之大德/曰(yuē)生 。

4、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本文以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为顺序,用 的手法,逐步展示了猫伟大的母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读来令人感动。本文以 为线索,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 )开端: 。

( )发展: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 。

( )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对猫 。

( )结局:猫一家 。

二、整体感知

1、小组内阅读,小组推荐同学复述故事。

点拨:复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②准确传达原作的风格和神韵;③语言简洁,恰当的引用原文,突出作品情节的主要线索;④语句通顺,用词恰当。

2、作者对猫的感情态度有时明确说明,有时蕴涵在叙述描写中,请你找出有关的关键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猫,从文中______语句可以看出”,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3、模拟声音的词叫拟声词,恰当运用它进行描写会产生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请你找出文中的拟声词,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中 “我”对猫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这种写作方法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有感情有意味地朗读经典文字,可以感受到它的一些难以言传的妙处,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也是获得语文学习之快乐的途径之一。请你阅读三、四、五自然段,或找老师或找同学或去找朗诵爱好者讨论如何处理,朗诵效果会更好。然后朗诵几遍,以娱乐自己,感染别人。

本文多用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法律的味道。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感觉很滑稽。这种在词语适用对象上,语义出现错位,即可使语言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的特点。作者以此来充分显示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调侃,也反映出人类的自私与残忍。试在阅读中加以体会。

【达标测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饽饽( ) 值更( ) 梆( )子 万籁( )俱寂 嗥( ) 如诟( )如詈( ) 跳踉( ) 鼐( ) 夤 ( ) 夜

2、词语解释。

如如诉:

凌乱不堪:

高枕而眠:

3、联系上下文,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如是者数日。

(2)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2、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温故知新】

1、“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

2、猫后来为什么又壮胆回来?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

【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2、细读最后两段,说说文章最后的动人之处?

二、鉴赏品析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说说本文语言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1、先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执法如山 、不稍宽假 、缓颊、从轻发落予以开释、 稍予膺惩。

2、再体会“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一比喻句。

三、课堂小结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以”猫的故事”和”我”感情变化为线索,叙述了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喂奶,表达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拓展延伸】

猫妈妈把她的四个孩子从“我”的书房叼走了,她们会到哪儿呢?她们将如何生活下去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小组内交流后,推荐一份在班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