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六个孩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上海版《六个孩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六个孩子的故事》是捷克著名作家伏契克的作品。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和对西班牙孩子的同情。

反法西斯这样重大的主题,通过六个孩子,通过卖玩具这样的小事,了然无痕地得以凸现,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故事虽然细微,但却震撼人心,让人读了久久难忘。

本文是自主阅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读好,教师的角色是适当讲解、适时提醒,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自己来读懂,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表达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在预习中完成词语的理解,理清文章条理,体会文章情感,但学生概括长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还欠佳。所以在教学中,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析,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心灵对话。同时,现在的孩子,在家庭条件来讲,都比较优越,他们对于文中所描述的贫困条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情景当中,让学生能入情入景体会六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感受捐献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帮助别人的那份的情意,懂得“礼轻情意重”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目标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目标三: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目标四: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如何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一、利用文本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

我们观察到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阅读的成千上万的文字材料,都需要用简要的语言把它们的特点表达出来,这便是概括。要把一段较长的文字用简洁的话叙述清楚是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难点。本篇课文很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降低概括的难度,设计了填空练习,并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以写事为主的文章,重在记叙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阅读时,我们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叙事的'重点。以此达到利用课文这一例子,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利用文本训练学生的感悟表达

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也同样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不应忽视。在课文教学中巧设话题,引导探究,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训练语言,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人文内涵。这样,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更赋予学生人文灵魂。在本课中,为了能起到长文短教的目的,帮助学生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我设计了“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自己的语言表述中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怎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感受到作品丰厚的形象呢?这就要靠想象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本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哨子”这一普通的东西的宝贵之处,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这一练习,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了哨子可以给孩子们原本寂寞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所以哨子虽然普通,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