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的课堂教学实录

激趣导入,读诗

《白鹅》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戴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一种小动物。请看(出示配乐的鹅图片),它们生活在水塘边,善于游泳。四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把它们养在自己的家里了。如今,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有养这种小动物的习惯。这种动物的名字叫做——(生大声齐答:鹅!)

师:对了!(板书:鹅)谁见过鹅?在哪儿见的呀?

生:我在水塘边见过。

生:我在北京的公园里看见过。

师:同学们,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叫骆宾王。他7岁的那一年,在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一群白鹅,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幻灯出示标有平仄的《咏鹅》诗)谁会读?好,你来读。

生:(读)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对她的朗读,有没有要说一说的?

生:不利索。

师:你是说要读得利索,你来读读看。

生:(响亮地读)咏鹅,唐,骆宾王。(生笑)

师: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好听的声音。 (师弯腰示意)继续往下读——

生:(接着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原来利索不是指快,而是要读得——

生:慢,声音有点儿轻。

师:还有谁要对她的朗读有看法?

生:我感觉到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追问)你能读一读吗?(生读)听到了这个曲项的曲了吗?到底是曲(qǔ)还是曲 (qū)呢?

生:曲(qū)。

师:(弯下腰问)当它读曲(qū)的时候是解释为——

生:弯曲(qū)的曲。

师:对,当它读曲(qū)的时候是指——“弯曲”,而当它读曲(qǔ)的时候,组个词 (师示意举手)——

生:歌曲

生:乐曲。

师:对,它跟音乐有关的时候就读——

生:(齐读)曲(qǔ)。

师:在这儿,应该读——(师手伸平)

生:(齐)曲(qū)。

师:明白了吗?读诗要读得慢一点儿,不着急。我也来读一读,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听出老师读的和刚才几位小朋友读得有什么不一样,请听——(深情诵读并伴动作。生听了纷纷举手想说。)

生:你读得很慢,也很有感情。有的字拖了长音。

师:表扬她,拍拍手。喔!你看,她不仅听到我的慢,而且又提出特别慢,这就是不同点。还有谁发现新的不同点?

生:有停顿。

师:哪个地方停顿了,能指出来吗?

生:都停过。(全班笑)

师:(笑着)那是瞎说啦。

生:我觉得你在逗号之间停顿了。

师:是呀,要读出标点之间的停顿。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着你很像骆宾王。(全班笑)

师:我有——(师挥手臂)

生:有动作。

师:是呀。到底有哪些动作,做给同学们看一看?(生摇头)那么,我到底是怎么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这一回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一块儿来读。

(师生齐读两遍,教师略加指导后,学生练读,师巡视。)

师:(生举手)你来,不用看书,看着我的手势。读——(生伴着动作读)

生:(起立)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师在一旁演示动作后,指多生读。)

师:还想读呀?那咱们一起来读好吗?要缓缓地,有停顿,要是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师:准备,(音乐响起)看呀,那一群群是谁呀?读——(师生齐读)

点评: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那么,戴老师风格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情趣”。听戴老师的课,就一个词:太有趣了!以笔者的笔力,确实难以道尽戴老师的课堂风采。戴老师的'课只有亲临现场,你才会被迷住。他的课堂实录,授课的光碟都不及现场的感染力。站在学生面前,他就跟课融为一体,浑然难割。他引导学生的诵读方式令人忍俊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台上的他宛如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学生间穿梭,孩子们捧腹之中已经领会了诗的意思。诗,何须解也!学生随着戴老师的举手投足,亦读亦诵,诗中意境自是心领神会。

  逐步理解,赏鹅

师:曲就是——(生齐答)弯曲。

师:(手指自己的脖子问)那“项”是指哪里呀?(生:脖子)

师:(摇手示意)脖子的后边,摸一摸。这就是“项”,明白了吗?(生:明白)

师:那么,曲项应该怎么做呢?做给我看。(师示范做“曲项”,生笑并模仿)咱们的脖子没有鹅的脖子长,(生笑)所以,“曲项”做不出来呀,怎么办?那就用咱们的右手来做。(动作演示)曲项,向天——歌——

师:再来,曲项,向天——歌——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有一位大文学家、大画家,他的名字叫丰子恺。他也描写过鹅的这一个动作,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出示: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白鹅》节选丰子恺)

师:谁来读一遍呢?你来读。(生读)

师:鹅的动作你会做吗?(师生伴动作读)左顾右盼是指向左边看看,向右边看看。

师:鹅,鹅,你左顾右盼,你看到些什么呀?

生:我看到了池塘里的鱼。

师:你呢?

生:我看到一只大白鹅。(众大笑)

生:树。

师:哦哟,太了不起了。你能告诉我看到了什么颜色的树吗?

生:青绿色。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深深的河。

生:我看到了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