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职业道德的认识

我参加了由泰安市教育局师训科举办的《泰安市骨干班主任暨教师师德建设培训班》培训学习,倾听来自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或本地优秀班主任的讲座或事迹报告,感触良深。

班主任职业道德的认识

就班主任工作来讲,德育占了很大的分量,其中很多工作也是通过德育作为载体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德育的对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主任工作的成效。从另一个方面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主导者——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素养应走在同行的前列。

班主任道德素养内容宽泛,多种素养间虽有差异,又有十分紧密的相通之处。这里就一些班主任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谈点粗浅的看法。

平日时常想起,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做才算符合我们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这个标准规范下的教师言行是否就是《中小学教师道德准则》全部内容?我们知道,遵循这个规范的过程不易被督促界定,那是否可以根据其结果推测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比如,我们常用班级管理结果来反映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管理水平,若班级班务自理;若学生为某个目标团结奋进;若学生因班主任管理有方俯首称臣;若学生为教师的伟岸而心向往之;等等。这些情况,极其有利于形成群体步调一致氛围,有利于一个团体的集体活动效果,这就能够反映我们的德育是积极向上的吗?据我了解,很多教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我觉得,这种看法有些片面。

这次培训学习,加上之前的几次,首先,让我真切感动的是先进者的工作态度,可以说他们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了教育教学中。为了工作,他们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工作,他们淡化了个人情感;为了工作,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为了工作,他们以身作则为学生率先垂范;为了学生,他们遍访“名山”,寻求攻“石”之道;等等,这些所作所为,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吗?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力求做到的。当然,真要达到这种境界,很多教师的脚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其次,也让我领教了他们工作的实效性。在他们当中,有的置个人健康于度外,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以感情为纽带,把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的专心研究学生心理,知己知彼,出谋划策,谈笑间班级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有的借用职场教育特色,采用励志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有的苦练内功,借高超的十八般武艺与学生斗智斗勇,以道高一尺取胜等等,这些同事所用的“妙招”不尽相同,可管理结果呢?他们都能把各自的班级管理地井然有序,一步一步走在自己为他们铺垫的大道上。

培训结束,我着重想了想先进同行的治班之道,总结出三点主要的制胜法宝:

—、管理准则不能脱离本地区域文化特点。

我们国家文化历史悠久,儒家文化影响比较大,其他文化也不寂寞。可能受地域广阔、信息开放程度、认得素养高低等因素影响,在主流文化前提下,不同地域,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处事方法存有区别,有些地区的`特色还比较明显,此地的禁忌言行到他地可能成为正常的交往工具,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外地名师的做法不被理解,可在当地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且卓有成效。纵观横看不同文化,有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有较强的生命力,有的则相反。积极的文化就某时某地来说,可能“水土不服”的现象,而某些积极的文化在某时某地可能左右逢源,大有市场,效力非凡。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在工作中,我们传播谁?应用谁?我想我们还是要传播积极文化,靠积极文化来引领市场,影响人类。虽然它可能与市场需要脱节,教育效果微弱,但毕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倘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教育为市场所左右,也要设法及时修正,以正视听,教育者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管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自然分班的班级情况类似,若有特色,就是班里影响比较大的几个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就是班主任的管理大纲,教育手法要有明显的针对性,大有猛药治顽疾之势。但,有些“猛药”,药效非常,采用这些非常之术可换来一时的安宁,若失去这些猛药呢,疾患定会死灰复燃。我认为,若要求得一世之安,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保守疗法”,即便慢些,也是治本的可靠办法,切不可逞一时之快,靠火熏烟燎换个“外焦里嫩”。或者,有的通过人为标准分班,有的班级学生循规蹈矩、成绩优良;有的班级学生随兴贪玩、成绩较差。对前者,调节好学生的情绪,维护其良好的状态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后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热情,及时关注其行为动向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总体原则,在现有条件下,根据他们的情况确定好的教育管理大方向。

三.管理要本色化——发挥个人优势

若是看先进者的事迹报告,我们往往侧重于看故事。当我们亲耳聆听他们的报告时,从她们的一言一行,或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就会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立在了你的面前,你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何能做出这样那样的事,因为你认识了做事人的性格特点。从这些先进者身上,我们不难总结出,他们都利用到了自身优势,并有效地抑制住了受教育者的“优势’,导致的结果是,做起管理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此虽有“人治”之招,倒有其生存之土壤,待到时过境迁,人们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也要尽快结束其历史使命。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提以下建议:我们要在认识道德的标准,仔细甄别道德优劣;在工作中即使因某些原因不能实施先进的德育,也不能迷失德育的方向;要客观认识“教育效果”与德育手段的关系,力争用先进的德育来引导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仅注意德育的表面效果和阶段结果,要立足教育本质,以长远眼光来看待眼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