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评课稿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评课稿1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感触很多。《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24课,他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所在的第六单元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中小男孩家里有常年病着的父亲,家里不富裕,就在伙伴都在感受“六一”的快乐时,他却懂事的不让妈妈买下他最喜欢的小汽车。我们身边的孩子有家庭富裕的,更多的是农民工的子女,家境正如书中小男孩家里一样,所以文本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能被这个故事深深的吸引,但既要把握略读课的要求,又要让学生走进男孩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感受这份情感,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这对执教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这堂课上,陈老师“和风细雨”般的教态,让人觉得踏实。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亮点纷呈。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评课稿

  一、利用资源,感知“形象”

课伊始,陈老师就利用课文插图导入新课,为感知男孩这个形象营造了节日的气氛,既简单又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个“盯着”小汽车的男孩形象。

  二、抓住词句,清晰“形象”

纵观整个课堂,陈老师引领学生随文认字学词,读通读好课文,品词品句。如:让学生感悟小男孩对小汽车的喜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目不转睛地盯着”“兴奋的光芒”等词的品味。一个很“喜欢”汽车的男孩映入眼帘。再如深入研读时,抓住“抢”这个字,男孩的形象立体化,“懂事”的小男孩在孩子的心中变得清晰。

  三、理解文本,透析“形象”

在初读感知文中小男孩的形象之后,陈老师在出示最能体现男孩品德的男孩语言,也就是课文的主线:“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陈老师立足于“抢”,在学生理解课文时三次有梯度的出现,使学生透过小兵矛盾的心灵,感知他过早的懂事。在揣摩、推敲、朗读感悟中,学生对男孩的品德进行了深入的理解。这位在同龄人特别懂事、懂得关爱别人的男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深刻起来。

  四、有效迁移,直面“形象”

在教学的尾声,孩子们已被这个小男孩的“懂事”所深深感化。陈老师让学生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送给小兵,可以是祝福的,可以是鼓励的,也可以是称赞的……在理解语言之后,有效拓展,达到了运用语言的目的。同时,加深了“形象”在学生记忆中的印象。

“课堂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陈老师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扶得还比较多。如果再“放”些,整个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大气。这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指点!也愿和陈老师共勉!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评课稿2

再导入课题时,温海香老师能够利用课文插图引出课文,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如果你就站在玩具柜台前,你最想干什么?”的提问,为下文学生体会小男孩行为的`难能可贵而做了铺垫。温老师在细节部分也处理得十分得当,特别是对学生回答后的及时评价更是丰富多彩,并贴切课文的主题。温老师让学生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如:让学生感悟小男孩对小汽车的喜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目不转睛”、“兴奋”等词语的品味,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台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爱之情,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异常决定,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缺点及改进建议: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如何上好略读课文,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我认为温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环节设计的过于繁琐,几乎把整篇课文出示了一遍,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脉络不够清晰,其实只要重点抓住“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爱”和“为什么喜欢而不买”这两个问题来体会小男孩的懂事即可。课后结束时的视频拓展出示的过于突然,而且跟本文的学习目标不够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