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有感范文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草船借箭》教学有感范文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