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堂精彩实录

【学习目标】

《雷雨》课堂精彩实录

1、会认本课的4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

1、记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学习难点】

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课前准备】

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谁来说说雷雨是怎样的?

生:有乌云。

生:有闪电。

生:有雷声。

生:有彩虹。

生:有风。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雷雨的声音)仔细地听。

生:听。

师:这就是雷雨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雷雨。

师:(出示课件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0页,自由地读课文。

1、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3、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多读几遍。等会儿老师要请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4、边读边想雷雨来临之前天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听牢哦,读完之后要请你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对不对,读得好不好。

生:1 2 3

请学生评价。

师:你们的耳朵真尖。雷雨公公为同学们带来了礼物(出示四个字)谁来读读。

生:压 乱 垂 虹

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生:认识。

师:这些生字婴幼儿跑到词语中去了,你们还认识吗?

生:认识。

师:那谁来读读。

师:同学们,雷雨前的天气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出示三段)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段。

生:生读第一二三段。

二、授新课

师:同学们,雷雨来临之前,天空中首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有乌云。

师:出示。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是呀,雷雨前天空中有乌云,那到底是多少乌云呢?

生:满天的乌云。

师: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尽管是白昼,可是整个天空都是乌云,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黑黑的。

生:感觉很闷。

生:让人感到害怕。

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得就像“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老师感觉到你的乌云很厚,真不错。谁还能把乌云读得多一点?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你读得真好!“压”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很重,让人透不过气来。

师:是呀,整个天空黑黑的,乌云就快要压到我们的头上来了,假如你遇到了,你会怎么办呢?

生:很害怕。马上回家。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句话。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过来再读一读这段话,哪个地方也让你觉得天气很闷?

生: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是呀,叶子一动不动,说明没有? 生:风

师:没有风你会有感到?

生:很热,很闷,让人透不过气来。

师:是呀,没有风,还是夏天,多热呀,连知了都闷得叫不出声了,让我们一起悄悄地把这种闷和热读一读。

生: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让我们一起来再次感受一下满天的乌云和没有风的闷热!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是的。天气太热太闷了,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舒服,很凉爽。

师:我们来把这句话舒舒服服地读一读。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我们来做做乱摆的动作。小树们,让我们的树枝在风中乱摆。

生:做乱摆的动作。

师:树枝在风中乱摆,可我们的朗读却是整齐的。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可是风儿太大了,连树枝都在风中乱摆,太大的风会让人感到?

生:害怕。

师:风儿大得让人害怕,你看,连小动物都害怕地逃走了,它是怎么样逃走的?

生: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它为什么垂下来?

生:雷雨要来了,赶快逃走。

师:说明当时的速度怎么样?

生:很快。

师:它好像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雷雨就要来了。

师:假如你是蜘蛛,你会怎么办?

生:马上逃走。

师:田野上一个人也没有,连一只小动物都找不到,因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我们一齐来把闪电读得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生: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轮读。

师:是呀,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雷雨来临之前,我们快速地再来看一看,雷雨之前到底有哪些变化。

三、总结

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这三段话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雷雨最后究竟有没有下呢?下得有多大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